五大名窑艺术风格
发布时间:2008年8月25日  阅读:2967次


                      浅谈五大名窑的艺术风格   
                          刘竟芳
 
  中国最早出现陶,那时以实用性为主。而后在商代就出现了瓷。因此中国的瓷器是在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瓷器自有其绚烂夺目的光彩,同样陶器也有其不可磨灭的印迹。它同样代表着中国文化高踞于世界文明之巅的一种骄傲。近年来,随着文物收藏热的升温,陶瓷的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而五大名窑在陶瓷历史发展中有着不可磨灭的痕迹。为此就五大名窑的艺术风格进行阐述。
    
  定窑是五大名窑之一,其瓷胎罩高温釉,以烧制白瓷为名,然汝、官、哥、钧都是以青釉取胜,定瓷精品之所以珍贵,不在于其如雪似银的胎釉,而在于它精美的划花、刻花和印花的纹饰。定窑的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宋代属定州,故名。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着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定窑瓷器最精美的纹饰大都集中在盘、碟上,纹饰多者之可达四层。每层纹饰富于化,外圈纹饰多为几何纹或变形莲瓣纹,中心为动物、花卉结合纹饰,充满浮雕感,艺术气息浓郁。而宋代定窑孩儿枕更是该窑名品,其造型神态及纹饰的装饰工艺等皆为上乘之作。宋定窑的刻、划花技法与当时的其它窑口瓷器颇为不同,给人一种很“硬”的感觉,这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用钢刀在松软的木料上刻花,受刀处周围的木料表面会随着刀具的刻压而下陷,此谓之“软”,而在坚硬的红木上刻花,受刀处周围的木料表面则不会下陷,使刻纹轮廓更为鲜明,此谓之“硬’然在北 宋的瓷窑装烧技术最为重要的成就,就是发明了覆烧法和“火照术”,定窑大量采用覆烧方法,使用了一种垫圈式组合匣体。这种烧制方法的优点,最大限度地利用空位空间,既可节省燃料,又可防止器具变形,从而降低了成本,大幅度地提高了产量,对南北瓷窑产生过影响,对促进我国制瓷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定窑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纹样秀丽典雅。北宋早期定窑刻花、构图、纹样趋简,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有浅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装饰图案常用印花、划花和堆花手法,秀丽典雅。印花图案,自然形态经巧妙变形,构成严谨;刻划花,较印花更活泼生动,别具一格。
 汝瓷的精美,可谓宋代瓷艺百花苑中一朵奇葩。它的造型,既注重古朴典雅,又追求造型美丽,把造型艺术之秀美,釉色高雅素净之风尚以及装饰艺术之风格融为一体,把东方美学特有的艺术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     汝窑在河南省汝州市,解放后曾名临汝县,古称汝州,因名。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北宋时创设,烧制御用宫中之器,时间很短20年,数量也少。器型简单,但釉色温润柔和,在半无光状态下有如羊脂玉,并截取定窑、越窑的装饰技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名瓷之首,汝窑为魁。汝窑的工匠以名贵的玛瑙入釉,烧成了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的典型特色汝瓷。汝窑采用了南方越窑的釉色,同时又吸收定窑的印花技术,创造了印花青瓷的特殊风格,南宋周辉《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汝窑产品土质细腻,胎骨坚硬,釉色润泽,釉中含玛瑙末,产生特殊色泽,其色有卵白、天青、粉青、豆青、虾青、虾青中往往微带黄色,还有葱绿和天蓝等。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誉。釉屋莹厚,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扣声如馨,釉面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花。汝瓷在烧成过程中利用釉中氧化铁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形成纹片的装饰,其釉的玛瑙是石英一类的砂石而已。在烧成工艺上,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烧成的支钉痕,其细小而规整的程度绝无仅有,为其它窑口所望尘莫及,更受到北宋皇宫的偏爱与赞赏,因而汝瓷成为“名瓷之首,汝窑为魁”,得以流芳百世。  
 哥窑瓷器的胎色有深灰、浅灰、黑灰和土黄等多种色泽,釉色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的不同,而以油灰为主。其主要特点是釉面布满龟裂的纹片,通常称之为“开片”。这种由细小裂纹所形成的片纹,大小有别、裂纹颜色的深浅也不一。由于器形的不同和釉料收缩区域的不一样,在器物上造成了外观效果的差异,然纹片的交错呈现多样的形状:所谓细眼者俗称“鱼子纹”;纹片细碎者也叫“百圾碎”;较粗疏的黑色龟裂和细密的黄色裂纹交错着,呈现深浅颜色层次的碎纹,叫做“金丝铁线”。哥窑瓷器釉面所产生的纹片,本属于烧造工艺上的一种病态,是由于胎体和釉面的膨胀系数不一致所造成的,一件瓷器如果膨眼系数一致、釉面没有裂缝、胎与釉的结合紧密,那么出色作品的坯釉就具有浑然一体的效果。但当胎的膨胀系数比釉的膨胀系数小到一定程度时,釉就会在烧成后的冷却过程中形成裂纹。哥窑青瓷器物上的开片就是这一原因所造成的。可是这一烧成中的弊病和釉面所产生的大小、疏密的块面分割,即使的哥窑青瓷形成一种自然的裂纹美,这就犹如画家变败笔为神奇一样,给哥窑青瓷器物增添了生机,在当时它给人们以一种崭新的艺术享受,它们形成色泽上的对比,深浅相近、条块分明,非常自然贴切。一件器物的周身布满这种碎裂的纹片,它好像隆冬江河中的冰裂变化万千,在艺术上别具一种古朴、自然的天趣,富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特征是大开片中套小裂纹,即所谓的“金丝铁线”。哥窑瓷器的釉属于无光釉,釉层极厚,有的地方厚到了与胎的厚度相同的程度,使器物的外观圆润饱满。哥窑瓷器的胎体多为紫黑色、铁黑色或黄棕色,说明胎料中含有较多的铁质和其他金属杂质,因此有“紫口铁足”的特征。作为一种变废为奇的名贵瓷器,从明代开始出现了大量的仿哥窑瓷器,到了清代发展到了顶峰,其逼真程度往往令人难以分辨真假。而在当代目前仿真的不多。哥窑目前还没有发现窑址。
 均窑是北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钧窑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品种繁多,造型独特,以瑰丽异常的钧釉名闻天下。其成就在于釉中加入铜金属,经高温产生窑变,使釉色以青、蓝、白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红等,色彩斑斓,美如朝晖晚霞,被誉为“国之瑰宝”,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 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

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

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

为"窑变’


官窑是五大名窑之一,其窑址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官府设窑烧造青瓷,称北宋官窑。宋室南迁杭州后,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名修内司窑,也称“内窑”。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别立新窑,即郊坛下官窑。后统称南宋官窑,官窑瓷器其胎土呈黑灰或黑褐色,胎体较薄,施釉较厚。其釉色是官窑瓷器的技术和艺术上最高追求,它创造出出的青釉高档品种以粉青、月白、米黄等釉色,其釉色色泽幽雅,透明感降低,釉层厚而匀净。由于胎体中含铁量较高,大部分器物的口、足沿等釉层较薄的部位泛出铁红色,古代文献称为“紫口铁足”。南宋官窑瓷器还有一个特征,就是釉面上分布着长短、深浅不一的裂纹,叫作“开片”。它原本是一种釉面缺陷。瓷胎比瓷釉的膨胀系数大,瓷器烧成冷却的时候,收缩幅度大的胎体就会把玻璃质的釉层拉碎,釉面出现开片。而艺术素养高的宋代工匠们巧妙地利用了这种缺陷,人为地把它变成一种釉面装饰,让自然延伸、交错的冰裂纹与温润的青釉搭配和谐,相得益彰,给单色的器物平添了天然的美 色

北宋官窑是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故胎骨颜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称“紫口”;又底足。。

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官窑在元代就集中在景德镇。元王朝在统一南方的前一年——公元1278年,就决定在景德镇设立全国惟一的官方制瓷机构——浮梁瓷局。也是历史上第一个由官方管理“浮梁瓷局”的厂。元人笔记中提到景德镇的“御土窑”,指的是新发现的优质制瓷原料——高岭土(麻仓土)被官府控制,只供给浮梁瓷局所属瓷窑使用,为元廷生产瓷器,这些瓷窑就称为“御土窑”,它与同期的民窑在地位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元代的官窑青花:造型普遍胎厚、体重、硕大雄浑;青花釉多白里泛青的透明釉,釉质莹润;所用青花料来自西亚的苏麻离青,发色浓艳、有晕散或铁锈斑现象;装饰风格受西亚工艺美术影响,纹样布局繁密、层次多,瓶罐类自上而下有5至9个装饰带,盘碗类采取同心圆形式装饰。从底心至口沿也有3至6个层次。这种构图形式看似丰满,但结构严谨、虚实相间、水路清晰、主次分明。其装饰题材,除前述特异纹饰外,人物纹样主要来自元曲和杂剧故事,有的直接来源于小说、剧本的版画插图;辅助纹样中则多带宗教色彩,如八吉祥、杂宝、八大码等。

  据《元史》记载,元代典章制度明文规定:凡“双角五爪龙”纹,“臣庶不得用”。那么,凡出现双角五爪龙的元代瓷器标本并有窑具堆积的地方,就可以认定为浮梁瓷局的生产基地。根据近年来的考古调查得知,珠山明清御窑厂遗址北侧,此类瓷器与窑具的堆积最为丰厚,并出土了不少元青花五爪龙纹标本。此外,湖田窑刘家坞中段、市区落马桥、中渡口、曾家弄等处,除出土元青花五爪龙标本,还有枢府瓷印花五爪龙纹等。因此,浮梁瓷局所属各窑,当为官窑是无可置疑的。 明代瓷器上的款识在种类、工艺、字体等方面也随之更趋完善,并开始流行在瓷器上题写帝王年号即官窑纪年款。官窑在明代的工艺,技术和种类及风格随之更趋完善,并开始流行在瓷器上题写帝王年号即官窑纪年款。在中国清代官窑的发展已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绘画风格表现形式多样。康熙青花为世界之最,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粉彩瓷器发展至雍正时期极为盛行,景德镇御窑厂出于雍正帝的爱好和宫廷陈设、使用的需求,大量烧制粉彩瓷器。它取代了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无论颜色和描绘技巧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其艺术成就为后人叹为观止。
    陶瓷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五大名窑在陶瓷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具有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属性,同时也是历史文化的裁体。为人类的文化焕发诱人的艺术魅力。
 
  

 


 

 

 

 
版权所有:景德镇陶瓷艺术中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文字、图片由刘竟芳提供 联系电话:13707985604 13879807138